信息速递

首页 > 信息速递 > 教学园地 > 正文

教学园地

关于开展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开展2020年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系、实验中心: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我院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力争进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决定开展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建设工作(培育课程名单见附件),建设类型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三类。现将具体建设要求通知如下。

总体要求

1.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

3.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建设课程应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三、建设内容

培育课程要求在建设期内至少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将持续改进。建设期限为2020年4月-2021年9月。

1.选择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符合教育部对精品在线课程的审核的基本要求,即平台的合法性、规范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适当性、多样性等要求。推荐使用MOOC平台、校内SPOC平台校内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系统。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工具是师生的交流平台,不建议作为主要的数字化教学工具。

2.完整的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满足教育部对精品在线课程的基本要求,即规范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适当性、多样性等,同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完整,覆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课程资源包括课件、文本、教学视频、作业、测试题等。

3.拥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要求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

4.建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学习实行全过程管理,考核方式多元化。

5.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合理划分团队成员的课程建设工作,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目标,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团队成员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教材。有计划培育优质教学成果。

四、预期成果

1.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2.培育课程运行班级的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应体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课时。

3.培育课程运行班级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

包括课程视频数量、长度、非视频资源、通告、讨论、作业、测试、考试等互动教学人次数,以及选修人数和最终完成人数。课程资源应覆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4.最近一轮教学活动的课程教案。

5.最近一轮教学活动学生评教结果统计。

6.教改论文及教材。建设目标为“省级/国家级”的课程团队要求至少核心期刊发表2篇,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教材1部;建设目标为“校级/省级”的课程团队要求至少核心期刊发表1篇,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教材1部。

7.学生参加课程学习成效。体现对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的以下成果不少于3项:申报校级以上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论文、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

8.教学成果奖培育。建设目标为“省级/国家级”的课程团队要求申报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建设目标为“校级/省级”的课程团队要求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年4月

 

 

附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流课程培育名单

序号

教研室

课程

类型

建设目标

负责人

团队成员

拟资助

(万元)

1

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杨鼎宜、李炜

龚泳帆、沈燕、罗勉、王彤章、张鸣

2

2

道路工程

道路勘测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郭咏梅、康爱红

寇长江、肖鹏、沈新元、吴正光、朱兴龙、李波、吴帮伟

2

3

工程图学

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孙霞、王红

魏海、窦春涛、张伟(土木)

3

4

建筑技术

建筑物理环境原理与应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栾蓉

陈智、许立、孙王虎

2

5

项目管理

工程审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赵庆华

张兵、刘欣、周振国、余璠璟

2

6

岩土工程

基础工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费康、朱小军

许朝阳、王升位

2

7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邓社军

沈家军、凌代俭、丁小龙、于世军、肖忠斌、刘路、聂庆慧、曾友志、欧吉顺

2

8

建筑结构(一)

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理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刘雁、王琨

曹大富、张靖静、葛文杰、汤保新、张又超、杨洋、王仪、姜治军

2

9

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

省级/国家级

孙云

万泽青、孙旭峰

3

10

岩土工程

工程地质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李志刚、钱玉林

洪家宝、朱德胜

1

11

建筑结构(二)

钢结构设计原理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宋拓、葛文杰

佘晨岗、池沛、张磊、张伟(土木)

1

12

建筑经济与房地产

工程估价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代云云、刘钟莹

余璠璟

1

13

建筑历史及理论

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宋桂杰

陈星、高燕、郭红霞、王筱倩

1

14

建筑设计

古建筑测绘

社会实践

校级/省级

张建新

马鑫、王筱倩、宰德斌、鞠培泉、原妙龙、高燕

1

15

工程力学

材料力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陶阳、万泽青

杜超凡、张志超

1

16

建筑施工

土木工程施工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宋兴禹、殷为民

张正寅、马洪伟、于建兵

1

17

工程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专业虚实结合实验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吴正光、康爱红

肖鹏、王琨、张又超、李波、龚泳帆、陈汉斌、吴帮伟

1

18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李晓琴

吕凯、刘雨平、许皓、高艳英

1

19

项目管理+建筑技术+建筑施工

智慧营造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张兵、李胜才

宋兴禹、栾蓉、原妙龙、许立

1

20

建筑结构(一)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李琮琦

刘雁、张靖静、张晖、万泽青、葛文杰、马洪伟

1

21

桥梁工程

桥梁抗震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

校级/省级

陈令坤

郭悬、唐站站

1

合      计

32

 

 

官方微信

邮编:225127
电话:0514-87979408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华扬西路196号
COPYRIGHT © 2019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