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自1988年开始招收工民建专业本科生,2000年起先后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市政工程等4个二级硕士点招生,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在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自设水利土木工程材料二级博士点,2016年入选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201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十三五”省重点学科2018年中期检查和2021年期满验收均获评“优秀”。
学科平台资源丰富,队伍结构合理。学科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1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学科平台10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0余个。现有专任教师111人,教授26人,副教授37人,45岁以下教师达63.9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90.99%,入选省“333人才工程”、省“青蓝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省双创人才工程”等省级人才工程计划58人次。学术队伍成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已形成了研究水平高、凝聚力强的学术团队。
学科下设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具体围绕土的基本特性及加固技术、新型结构体系与建筑物加固改造、市政工程理论与技术、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研究符合工程生态、环保、节能、增强、耐久要求的新材料、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加固、土体改性和地基加固、城市水环境水质保持与生态修复等。
学科紧扣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术层次不断提升,在新型结构体系与工程结构安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演变,轻质高强耐久多功能材料研发,污染土微生物处治和加固,既有建筑防灾减灾与性能提升,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及城镇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项目60余项;各类科研总经费近90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494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0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20余项。
学科通过多年的建设努力,形成了以下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中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人才成长迅速。建立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中青年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利用国内外优秀学科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平台以及与企业产学研全面合作平台等三大平台,加强制度保障,多管齐下,综合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整合研究力量,形成研究特色,逐步形成了既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宏观需求,又能够满足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发展方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毕业生。以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为主要抓手,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关、写作过程关和论文答辩关“三道关口”,同时积极开展工程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常态化、模式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保障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高水平,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