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8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工程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扎实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土木工程领域的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咨询等工作,成为具有职业工程师能力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或通过继续深造及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工作。
二、培养特色
1.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改革理论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将工程案例、科研课题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按学习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主动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踊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扬州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师开设的课程全部上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实时互动。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自主研发的土木工程实习平台——“赞学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实习成果的线上共享与互动及远程指导和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将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内容融合形成“土木工程基础实验”课程,将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融合形成“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实现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由“课程实验”向“实验课程”的转变,建立了系列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搭建专业素养平台,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依托大学生专业社团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定期开展院级学科竞赛;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研、顶岗实习等形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重点抓好班团建设,将各类专业讲座、导师见面会等活动的主办权交付给班级,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班级的全员参与。通过各类专业素养平台的搭建,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获得土木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工程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获得较全面的土木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土木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土木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根据工程特点及要求,考虑安全、环境、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以及健康等因素,设计(开发)适宜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在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运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与预测,并分析模拟方法的合理性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行业规范,合理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方案,及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土木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9)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10)沟通: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针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够在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合理应用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土木工程新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力学、土木工程。
五、学制、学位、毕业最低学分
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最低学分:185
六、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专业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工程测量、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理论、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钢结构设计原理
建筑工程方向:房屋建筑学A、土木工程施工A、混凝土结构设计、基础工程A、土木工程造价、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交通土建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B、道路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土木工程施工B
七、学位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工程测量、高等数学I(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理论、钢结构设计原理
八、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比例
课程类别
| 学分
| 百分比
| 理论课学分
| 理论课学时
| 实验/实践课学分
| 实验/实践课学时
| 备注
|
通修课
| 37.5
| 20.27
| 29
| 480
| 8.5
| 288
|
|
通识公共选修课
| 10
| 5.41
| 10
| 160
|
|
|
|
学科基础课
| 62.5
| 33.79
| 58.875
| 942
| 3.625
| 116
|
|
专业必修课
| 21.5
| 11.62
| 21.125
| 338
| 0.375
| 12
|
|
专业选修课
| 6
| 3.24
| 4.8125
| 70
| 1.1875
| 52
|
|
创新创业类课程
| 4
| 2.16
|
|
| 4
| 128
|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37.5
| 20.27
|
|
| 37.5
| 1200
|
|
第二课堂
| 6
| 3.24
|
|
| 6
| 192
|
|
总计
| 185
| 100
| 123.8125
| 1997
| 61.1875
| 1974
|
|
注:实验/实践课学分占比33.07%
九、有关说明
1.第二课堂(6学分)
第二课堂由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体活动与技能特长等四个方面组成,共设6学分。学分计算办法依据《扬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扬大[2017]31号)文件执行。
2.专业课(27.5学分)
学生必须在两个专业方向模块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包括两部分课程:一是专业必修课21.5学分,二是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
3.集中性实践教学(37.5学分)
包括公共性实践教学31学分和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6.5学分,学生所选模块必须与专业课方向模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