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扬州大学委员会文件
扬大团〔2019〕22号

关于深入推进扬州大学志愿服务工作的
实施意见
各学院团委、机关青工委、后勤青工委、资产经营公司青工委、附属医院团委、公寓团工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建立完善特色化、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立足高等教育实际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学校和社会需要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坚持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校园生活和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
2.坚持适宜适量的原则。以“第二课堂”的实施推进为契机,充分考虑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业发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适合其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志愿服务活动,力求实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3.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健全注册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机制, 规范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等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等工作,推动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4.坚持深度融合的原则。充分借助互联网、社区等平台,打造青年人触手可及的“志愿服务生态圈”,实现青年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
5.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强调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志愿服务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发展。
二、实施方案
(一)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的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吸引更多青年成为注册志愿者,运用“第二课堂”PU口袋校园、“江苏志愿者”APP、“志愿扬州”打卡器等信息化平台,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招募评估、登记备案、认定记录,推动志愿者的精细管理、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实现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二)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或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开展普及文明风尚、送温暖献爱心、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公益服务与社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形式的具有专业学科优势的志愿服务。
2.鼓励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社团等结合专业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志交会,通过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志愿服务大赛等形式,积极培育孵化志愿服务项目。
3.鼓励学生积极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共秩序维护、赛会保障、应急救援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4.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论坛、科研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结合专业优势开展文献翻译、材料汇编、宣传报道、语言服务、嘉宾接待等形式的服务,感受学术氛围,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增强专业自信。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扶贫助困等形式的志愿服务,积极倡导大学生支教扶贫、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等项目,动员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充分发挥学校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扶持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建设,倡导学生自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组织特色服务队、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立项等,鼓励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
(四)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矩阵,大力宣传普及志愿服务文化理念,深入宣传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全校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力度。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共青团干部、社会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交流,为广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理论指导,提升志愿服务理论素养;加强对青年志愿的学理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保障机制
(一)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加强与当地志愿者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和社区的联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共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基地,随时了解掌握志愿服务需求,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
(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制度。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各学院要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为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教育培训、购买保险、认证表彰等基本保障。
(三)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优秀集体、优秀项目和优秀志愿者的评比、表彰,加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人才库建设,加强对优势项目的孵化培育、投资支持和培训提升。
共青团扬州大学委员会
2019年5月5日
抄送:校党委、团省委。
共青团扬州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5月5日印发